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291908
  • 博文数量: 8065
  • 博客积分: 10002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967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4-16 17:0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8065)

文章存档

2008年(8065)

分类: 服务器与存储

2008-07-10 01:30:05

很少有什么技术,像存储虚拟化那样令人困惑。我们可以比较服务器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的基本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多个操作系统实例跑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但是存储虚拟化的概念,却很模糊,现在有多种解释方法。一些存储虚拟化产品可以跨越不同厂商的不同产品,而另一些存储虚拟化产品,则仅限自身,无法与其他厂商产品通用。还有一些存储虚拟化,可以将虚拟化添加到完全没有虚拟化的产品中,例如自动精简配置

  事实上,一些存储专家也对于这些概念感到很困惑。本文我们将一起拨开虚拟化概念的重重迷雾,看清存储虚拟化的本质,以便决定究竟哪种虚拟化产品更适合我们的IT环境。
  虚拟化的种种优势

  首先,我们还得回到上面的问题,什么是存储虚拟化?简单的说,一个虚拟化存储系统,你可以写数据到所有磁盘。假如你有一个虚拟化磁盘阵列,再假如其配置是若干个147GB,10,000 rpm的磁盘,建立LUN并采用了RAID 5级别保护,这时,虚拟化系统允许你存储奇偶校验数据到所有的磁盘。这就可能导致一个问题,存储管理员无法确切的知道哪些数据存放在哪块磁盘上,如果说刚刚接触存储,这可能会引起不安;但是只要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充分的冗余和失效备援足以打消我们不安的念头。

  虚拟化的优势还在于存储流程的自动化:从创建、分配、直到开始写数据到一个新卷,管理员这些操作的时间都被自动化节省。你只要告诉虚拟化存储系统你所期望的卷大小,剩下的工作就都可以交给虚拟化系统来完成,系统会给你自动选定合适的磁盘,自动的条带化数据。

  尽管存储虚拟化的这些自动配置可能并不是100%合理,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存储虚拟化系统还是非常高效的。跟传统的存储相比,以往存储管理员必须手动操作,来决定哪些磁盘适合哪种I/O和容量的存储任务。虚拟化存储则代替管理员做了这个工作,自动分析负载情况、存储任务以及各个磁盘的物理状况,迅速的做出合理的决定(哪怕不是最好的决定)。
  自动精简配置与虚拟化

  随着存储虚拟化基础的建立,很多更高级的虚拟化能力也变成可能,比如自动精简配置。说到自动精简配置,近年这个概念是被炒得火热。自动精简配置允许存储管理员分配极大的逻辑容量给应用,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的物理磁盘。比如说,你可以分配500GB的容量给Microsoft Exchange环境,但是你实际的物理磁盘只有80GB。

  上面的例子,似乎说明不了自动精简配置的优势所在,可能是因为80GB的容量太小,但是如果说,你将整个存储系统做自动精简配置部署,以往15TB的容量才能满足使用,但是部署之后你可能只需要购买5TB的物理磁盘。这意味着你可以节省整整10TB的各种层级的存储,不仅仅是磁盘的价格,还有相关的电力能耗、制冷费用等等。就算你最后还是得添加10TB的物理磁盘容量,那么这个过程也将会是分批分笔添加,而单位磁盘容量的价格趋势一直以来都在下降,你也将因此节约大量的成本。

  说到成本,我们不妨回顾以前:最早期的存储虚拟化产品,初衷并非完全是节约成本。存储虚拟化最初的想法是整合不同厂商的产品。假如你的数据中心的建设跨越了很多年,其中有多个不同厂商的磁盘阵列,那么虚拟化可以将其整合到一起,采用统一平台来简单的管理。这些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多是基于X86芯片的。一些是in-band解决方案,另一些是out-of-band解决方案。本文并不打算讨论两种方案的细节,大体上讲,两种解决方案的区别在于,in-band解决方案没有代理,所有的存储数据流都通过这些应用,而out-of-band则有服务器代理,仅仅管理通过该单元的信息流。一般认为,in-band可能比out-of-band的存储性能略弱,但是实施管理比out-of-band要简单。

  其实对于in-band 和out-of-band的讨论,我们不用非得分出胜负,因为现在除了服役很久的磁盘阵列,较少有新的磁盘阵列采用这种老式的虚拟化系统。虽然市场占有率较低,但是这些早期的存储厂商因为这些虚拟化产品而存活下来,这些厂商包括了DataCore、FalconStor、MonoSphere,这些厂商的产品后来也扩展到了SAN管理、复制、迁移等等存储领域。

  当然了,早期的存储虚拟化也定位于节省成本。但是对于大多数客户而言,虚拟化产品当时的稳定性风险,要远远大于虚拟化能够带来的成本节省。这些早期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双重配置,你必须配置你的磁盘阵列,还必须配置你的虚拟化应用。
  不同厂商的虚拟化策略

  其实,早期的用户很希望存储虚拟化的提供者是一些存储巨头,比如说IBM和它的SAN卷控制San Volume Controller (SVC),或者日立的TagmaStore磁盘阵列。这些巨头通常更加保守和霸道,特别是对其他供应商的支持方面较为吝啬。

  目前,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已经被广泛的部署在存储架构中。就厂商来看,思科和博科可以通过它们开发的智能交换机,来运行存储应用,其他公司也在该领域有所投资,如EMC的InVista,或者Incipent的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Incipient网络存储平台(iNSP)。如果你打算采用不同厂商的产品,这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比如,你是否应该采用一台独立的控制服务器,还是将一切都交由交换机来处理,另外还有数据保护和元数据的一系列问题。

  交换机嵌入式的虚拟化技术,也许能够吸引有N个SAN磁盘阵列的数据中心。但是SAN的基础架构部署应该是标准化的,而且交换机级别虚拟化解决方案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存储基础架构。因此,数据中心管理员,必须决定到底是在当前的基础上部署虚拟化,还是重新建立基础架构再部署虚拟化。

  技术永远是在不断发展的,永远都有更新更好的技术诞生在存储领域;比如Incipent刚刚推出的自动数据迁移软件,可以将SANs的历史数据自动迁移到虚拟化的Incipient iNSP。

  现在,比较受欢迎的存储子系统厂商,还有HP(EVA)、Compellent 、3PAR。 这些厂商将虚拟化和自己的硬件一起出售,虚拟化只是其中的一项功能。尽管这些厂商的产品可能会给用户带来成本的节约,但依旧面临传统存储系统厂商的挑战,所以这些厂商也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技术:3PAR推出了多点集群功能,Compellent 和 3PAR也都提供了领先的数据安置功能。

  Compellent 和 3PAR的策略似乎很奏效,去年这两家公司都成功上市了。总之现在消费者面临的选择是这样:只从一个厂商购买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将其集成到IT系统中,尽管这并非什么全新的概念,可是各个厂商现在的解决方案更加成熟,更加简化易用,或者你可以采用各种厂商的各种产品,然后自己集成。

  最后,什么对你的数据中心最有意义?我想这很难回答,因为现在可供选择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非常丰富,而且技术也都相当完善。究竟哪种产品更适合数据中心,这恐怕还得经过细心研究和比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阅读(55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