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的佛山工人退保潮,到上海软性延迟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几乎从来没有面临过今天这样广泛的质疑。一方面,人们对其保障的有效性产生批评,另一方面,对这种强制入保,账户由国家统筹管理的保障制度,其存在本身的合理性也令人争论不休。
偏向福利的人士认为,随着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国家财政有责任补贴和完善现有养老保险制度,让退休者尤其是其中的低收入人士安享晚年;而持古典自由主义经济观点的人士则认为,养老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个人比国家更有动力和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养老金,让政府对养老负责,只会使他们有更多借口浪费纳税人的钱。
我们暂且放下这种意识形态之争,先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投保人的收支进行一个粗略计算,因为,如果他让投保人不是受惠而是受损,那么它就不是保障而是掠夺,因此也就根本没有完善的必要,只有改革或者善后的必要。
公民交纳的养老保险由两部分组成,由企业代缴公民收入的20%,公民直接交纳收入的8%。而退休以后领取的养老保险也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余额。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以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时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年限每满1年增加1%,个人账户的余额发放男女不同,女性55岁退休计发170个月,男性60岁退休计发139个月。
说是170个月和139个月将个人账户上的钱全部发完,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养老保险只是按照1/170或者1/139个每个月支付,而不管你的个人账户里的钱是否发完,其原因也非常简单:不能够使得退休人员在某一个时点以后的退休金有大幅度的下降而造成社会问题。
我们假设某人25岁开始工作,工作35年至60岁退休,期间按照标准缴纳养老保险金35年,并于75岁死亡(中国目前平均年龄69.5岁,假定本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75岁),可领取养老金15年。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先假设社会平均工资在未来的60年不增长,社会年平均工资永远为1。那么该员工共缴纳养老金为0.28*35=9.8
退休之后,他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1*35*1%=0.35
个人账户养老金=(0.08*35)*12/170=0.197647(按170个月计算)
两者相加,该员工每年领取0.3+0.2329412=0.54764的养老金,生前领取养老金总计0.5329412*15(退休后的生存年数)=8.2147,该员工领取和缴纳养老金之比为0.83823。领回的还没有交的多,显然划不来。
另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是通货膨胀,任何社会长期来看都必然是一个通胀的过程,今天的人民币和美元英镑的购买力,都非三五十年前可比。
假设我们的社保制度是从1980年开始实行的,当时刚参加工作的某甲和某乙工资都为60元,某甲只按最低的标准交给养老保险四块八毛钱,而某乙为了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在以后的十年当中都坚持每月多给社保交20元。
三十年过去了,某甲和某乙如今都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某乙在八十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工资较大幅度提高以前),生活品质都只有某甲的三分之二,他换来的唯一好处是,在社保账户上比某甲多2400元,这仅仅相当于目前城镇职工一个月的平均工资。
显然,个人账户是个很坏的投资品,领取根据退休前一年的平均工资制订的基本保费还比较划算,前二十年多送进个人账户的钱被通胀严重稀释,几乎等于打了水漂。
按中国的通胀速度,很有可能前二十年交的社保费在数额上只等于最后5年交的钱。年轻时多交老了多拿没错,但多拿的钱远远比不上年轻时多交的损失。
“惠民”的钱从哪里来?
反驳者也许会说,工资水平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如果我们考虑到工资逐步增长,那么购买养老保险就是划算的。
我们再来假定公民年工资平均初始值为1,年均工资增长率为5%,工作年限为35年,计算可知:
1年工资期末值:1*1.05^(35-2)=5.2533
年工资和值:(1-5.2533*1.05)/(1-1.05)=90.3200;
2总计交纳退休金90.3200*28%=25.2896
3其个人账户余额:90.3200*8%=7.2256;
基础养老金为1*1.05^(35-2)*0.35=1.7511
个人账户为7.2256*12/170=0.5100
总计领取退休金(1.7511+0.5100)15=33.9165
交纳25.2896,领取33.9165,比例为1.3411,似乎只要社会保持增长,看上去确实能赚一点。不过35年的零存整取,最后获取的收益仅为总额的1.34倍,到哪里去找比社保更低的回报呢?
而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人真的吃饭没掏钱,也一定是因为别人替他掏了。社保要让投保人最后拿走的比存进来的多,就必须自己想办法。
尽管有部分地区已经拿出地方财政来为养老金支出埋单,但根据养老金的架设来说,它是独立于财政之外的,国家并无对其进行补贴的义务。因此社保资金投资股市,债券,基金,是各国普遍的选择,中国也不例外。
不过,目前中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还不到2%,几乎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的,连官方账面上的2.2%的物价增长指数(2000-2008年)都没有跑赢,养老钱实际处于贬值状态,且就目前情势看来,随着社保基金规模越来越大,贬值损失也越来越大。
社保资金靠投资收益很难填补缺口,现收现付是很多国家养老金管理中共同的选择。现收现付也就是把年轻人交纳的养老保险交给领取社保的老人,这些年轻人老了以后又由下一代人来养,他比较好听的名字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契约”,不过这被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讥为“最大的庞氏骗局”,所谓庞氏骗局就是“老鼠会”。
一旦经济下行,现收现付就会满足不了支出,法国民众因为退休制度改革已经进行罢工,希腊、保加利亚和马其顿的民众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走上街头,这些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或者削减养老金,或者提高退休年龄,或者提高养老保险缴纳比例。
中国正处在老龄化过程中,以后适龄劳动者越来越少,退休者越来越多,养老保险的支出还将越来越大,收入也将越来越少。
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对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估算,最乐观的也认为缺口将达到3万亿人民币。而据全国社保基金会预测,到“十二五”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预计也才1.5万亿元。
到那个时候,政府很可能会在让现役劳动者承担更重的养老负担或者延长退休年龄之间选择。上海已经软性延迟5年退休年限,这仅仅是个开始,究竟延迟到什么年龄才够,只有天知道。
个人才是养老保障的主体
其实搞强制社保以前,老百姓自己仍然会“积谷防荒”。为何一提“养老保险”,就觉得非国家参与不可,公民自身无力养老?这一观念的构成既有观念原因,也有现实因素。
在观念上,相信“养老是国家的事”似乎和计划经济养成的思维习惯有关,其实国家从来不是公民养老的主要保障,也不可能成为其主要保障。
“国家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虽然看上去很美,但事实上很少有哪个国家的老人不靠自己家庭的投资和积蓄,而靠政府发放的养老金来维持晚年生活。大多数西方国家养老金缴纳比例和领取金额都并不大,美国老人的养老金水平也仅仅是一个月三四百美元左右,约占美国人平均工资的十分之一。
即使在美国的低收入家庭,养老金在老人月支出中也很少能占到30%。然而,由于退休者往往都有一大笔积蓄,他们甚至相对在职工作者更加富有,在老龄化社会,这些私人养老金的投资和消费带给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被称为“第二次人口红利”。
现实因素是我国以大量下岗职工为代表的退休人员普遍贫穷,而他们是社保的主要支取群体,甚至当前社保制度有为他们量身打造之嫌。当年的低工资其实也不成文的包含着政府要在住房,养老上提供保障和补偿。然而,随着下岗,住房/医疗改革,以及把工人从“退休工资”推向全民社保,政府等于是单方面毁约,而把履约责任交给了刚刚加入社保的投保人。
当然,改革前的模式早该停止,这种毁约并不是坏事,不过显然应该将这一批人的养老和安置问题作为一个转型成本,由在转型中直接获益的一方去承担,这不是一个全民问题,不应该由新一代劳动者去承担,他们实际上也负担不起。
以目前社保资金的缺口看,退休离我们也正在越来越远。好了,文章结尾总结一下,现在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1,交养老金是不划算的,除非你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养老;
2,交得越多越不划算;
3,“老有所养”看上去很美,其实靠政 %府不如靠自己。
(编辑:李子暘)
来源
阅读(1452)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