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0)
分类: LINUX
2015-06-16 13:46:48
Linux的启动涉及到一个解压与定位的过程,对于x86体系结构而言,系统被加载到0x100000的地方,那么swapper_pg_dir的值是什么呢?我们知道swapper_pg_dir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它是所有进程内核空间的页表的模板,而且在涉及到896M以上的内存分配时,swapper_pg_dir也是一个同步的根,这些内存分配包括vmalloc区,高端永久区,高端临时区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swapper_pg_dir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页目录的指针,页目录指针在x86中是要被加载到cr3寄存器的,每个进程都有一个页目录指针,这个指针指示这个进程的内存映射信息,每当切换到一个进程时,该进程的页目录指针就被加载到了cr3,然后直到切换到别的进程的时候才更改,既然swapper_pg_dir是一个页目录指针,那么这个指针是被哪个进程用的呢?现代操作系统的含义指示了进程间内存隔离,那么一个页目录指针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那么到底是哪个特定的进程使用了swapper_pg_dir指针呢?遗憾的是,答案是没有任何用户进程使用swapper_pg_dir作为页目录指针,swapper_pg_dir只是在内核初始化的时候被载入到cr3指示内存映射信息,之后在init进程启动后就成了idle内核线程的页目录指针了,/sbin/init由一个叫做init的内核线程exec而成,而init内核线程是原始的内核也就是后来的idle线程do_fork而成的,而在do_fork中会为新生的进程重启分配一个页目录指针,由此可见swapper_pg_dir只是在idle和内核线程中被使用,可是它的作用却不只是为idle进程指示内存映射信息,更多的,它作为一个内核空间的内存映射模板而存在,在linux中,任何进程在内核空间就不分彼此了,所有的进程都会公用一份内核空间的内存映射,因此,内核空间是所有进程共享的,每当一个新的进程建立的时候,都会将swapper_pg_dir的768项以后的信息全部复制到新进程页目录的768项以后,代表内核空间。另外在操作3G+896M以上的虚拟内存时,只会更改swapper_pg_dir的映射信息,当别的进程访问到这些页面的时候会发生缺页,在缺页处理中会与swapper_pg_dir同步。
什么是保护模式
自从1969年推出第一个微处理器以来,Intel处理器就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从8086、8088、80286,到80386、80486、奔腾、奔腾Ⅱ、奔腾4等,其体系结构也在不断变化。80386以后,提供了一些新的功能,弥补了8086的一些缺陷。这其中包括内存保护、多任务及使用640KB以上的内存等,并仍然保持和8086家族的兼容性。也就是说80386仍然具备了8086和80286的所有功能,但是在功能上有了很大的增强。早期的处理器是工作在实模式之下的,80286以后引入了保护模式,而在80386以后保护模式又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在80386中,保护模式为程序员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内存。事实上,保护模式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程序,而是要保护程序以外的所有程序(包括操作系统)。
简言之,保护模式是处理器的一种最自然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处理器的所有指令及体系结构的所有特色都是可用的,并且能够达到最高的性能。
保护模式和实模式
从表面上看,保护模式和实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二者都使用了内存段、中断和设备驱动来处理硬件,但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知道,在实模式中内存被划分成段,每个段的大小为64KB,而这样的段地址可以用16位来表示。内存段的处理是通过和段寄存器相关联的内部机制来处理的,这些段寄存器(CS、DS、SS和ES)的内容形成了物理地址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最终的物理地址是由16位的段地址和16位的段内偏移地址组成的。用公式表示为:
物理地址=左移4位的段地址+偏移地址。
在保护模式下,段是通过一系列被称之为“描述符表”的表所定义的。段寄存器存储的是指向这些表的指针。用于定义内存段的表有两种:全局描述符表(GDT)和局部描述符表(LDT)。GDT是一个段描述符数组,其中包含所有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的基本描述符。在实模式中,段长是固定的(为64KB),而在保护模式中,段长是可变的,其最大可达4GB。LDT也是段描述符的一个数组。与GDT不同,LDT是一个段,其中存放的是局部的、不需要全局共享的段描述符。每一个操作系统都必须定义一个GDT,而每一个正在运行的任务都会有一个相应的LDT。每一个描述符的长度是8个字节,格式如图3所示。当段寄存器被加载的时候,段基地址就会从相应的表入口获得。描述符的内容会被存储在一个程序员不可见的影像寄存器(shadow register)之中,以便下一次同一个段可以使用该信息而不用每次都到表中提取。物理地址由16位或者32位的偏移加上影像寄存器中的基址组成。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不同可以从图1和图2中很清楚地看出来。
图1 实模式的寻址
图2 保护模式下的寻址
图3 段描述俯的格式
此外,还有一个中断描述符表(IDT)。这些中断描述符会告诉处理器到那里可以找到中断处理程序。和实模式一样,每一个中断都有一个入口,但是这些入口的格式却完全不同。因为在切换到保护模式的过程中没有使用到IDT,所以在此就不多做介绍了。
进入保护模式
80386有4个32位控制寄存器,名字分别为CR0、CR1、CR2和CR3。CR1是保留在未来处理器中使用的,在80386中没有定义。CR0包含系统的控制标志,用于控制处理器的操作模式和状态。CR2和CR3是用于控制分页机制的。在此,我们关注的是CR0寄存器的PE位控制,它负责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之间的切换。当PE=1时,说明处理器运行于保护模式之下,其采用的段机制和前面所述的相应内容对应。如果PE=0,那么处理器就工作在实模式之下。
切换到保护模式,实际就是把PE位置为1。为了把系统切换到保护模式,还要做一些其它的事情。程序必须要对系统的段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进行初始化。把PE位置1后,还要执行跳转指令。过程简述如下:
1.创建GDT表;
2.通过置PE位为1进入保护模式;
3.执行跳转以清除在实模式下读取的任何指令。
下面使用代码来实现这个切换过程。
需要的东西
◆ 一张空白软盘
◆ NASM编译器
下面是整个程序的源代码:
org 0x07c00; 起始地址是0000:7c00
jmp short begin_boot ; 跳过其它的数据,跳转到引导程序的开始处
bootmesg db "Our OS boot sector loading ......"
pm_mesg db "Switching to protected mode ...."
dw 512 ; 每一扇区的字节数
db 1 ; 每一簇的扇区数
dw 1 ; 保留的扇区号
db 2
dw 0x00e0
dw 0x0b40
db 0x0f0
dw 9
dw 18
dw 2 ; 读写扇区号
dw 0 ; 隐藏扇区号
print_mesg :
mov ah,0x13 ; 使用中断10h的功能13,在屏幕上写一个字符串
mov al,0x00 ; 决定调用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