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总结,对与错都会有营养的,做技术时,非1即0,总能分清黑白,而PD呢?一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让多少人误解了,每个人都可以在产品上随意指指点点,而我理解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应该是倡导人们像产品经理一样看问题和思考,抛掉主观倾向,切换到用户角度看问题,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网上充斥着大量方法、理论,但是别人的经验是在别人在特定场景下才学到的,与你自己存在千差万别,努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别人的想法,在自己的历经中,去实践、去验证,得到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心智模型。没有故事的经验是枯燥的、缺少说服力的,接下来我会将我了解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历碰撞后的故事不断呈现给大家。
4.若即若离
一群新人做事想法很多但可行性不高、进展缓慢,一群老人做事,进展顺利但毫无新意,如何将产品做到极致,这就要产品团队成员间“社会亲密度”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充分利用新人的新思想和老人的互动,团队要不断有新鲜血液的输入,PD自身也要适时切换身份,从熟悉的团队、熟悉的环境跳出来,以陌生人、用户角度来看待产品,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3.批评争论优于头脑风暴
面对一个新产品或新功能,往往会组织头脑风暴,期望能产出大量的idea,但仔细观察我们所谓的“头脑风暴”,其实没有遵守“不批评”和“自由联想”的原则,而会对每个观点进行讨论,完善观点并得到更好的观点或解决方案,“头脑风暴”想出的主意远远少于预期,没有激发成员的潜能,我们的联想也是由语言所左右,而语言中充斥着死板的东西,可以尝试用“批评争论” 代替 “头脑风暴”,对错误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针对想法缺点建设性提出一个新观点,及时把成员差错改正过来,成员就不会把心思放在对错误观点的“精益求精”上。
2.突破群体思想
在某些有明确要拿到某些结论的会议中,能看到不是跑题,就是细节的不限展开,要么在一个观点不休止的争论,最终无奈参会者会被迫做出一个决策,得到一个结论,但通过事后验证,往往结论是错误的,这就是“群体思想”,当群体内的成员由于压力而形成一种“自欺欺人,强迫性同意,以及与群体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一致”的思维模式,而解决需要从群体思想的特点入手:
1)一致性的压力
2)群体内思想封闭
3)高估群体的实力
了解了群体思想的特点,就可以对症下药,将类似讨论拆成上半场和下半场,中场休息可以是10分钟,也可以是一周,关键是群体内的成员能跳出集体,并进行独立思考和总结,然后在带着独立思考总结在下半场分享结论。
1.可行性报告的重新认识(BRD&MRD)
当时转行做PD没两个月,一直认为做PD就是写PRD,将需求细化,评审后让研发实施,日常工作做多了,总是会积攒一些小点子,而这些小点子慢慢汇集成了想法,这时候PD一定想让自己的想法得到团队的认可,最终能够落地,一般情况下会写一封邮件来介绍自己的想法,说明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好,多么牛逼,多么创新,结果呢?好点就是被老板直接拍死,坏点就是石沉大海,幸运就是让你出个可行性报告,这3种情况都经历过,今天天气晴朗,我先说下“幸运”的情况吧,之所以说是幸运,就是不会感受到被拍死而打击,不会被沉默而心寒,但是幸运之路一点点都不好做,为了证明想法不是拍脑袋,你需要有依据、有支撑,于是找找前辈的可行性报告都是啥样的,真心没找到,但是意外发现一个叫“BRD&MRD”(通俗理解,竞品分析、战略分析、用户分析、需求获取和评估),原来一个从无到有的产品是先有BRD&MRD,才有PRD,当时接手的是现成产品,所以,呵呵。
阅读(2120)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