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T业界
2012-02-03 11:25:02
手机辐射的定性经历了一个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对科学界抑或医学界而言,这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最近,手机致癌、杀精、绝育等消息在网络上卷土重来,在广大消费者心中再度留下阴影。手机辐射到底能不能致癌?笔者通过各方调查发现,这个看上去“胡扯”的言论,其实背后却另有玄机。
安全,基于体制老练
自手机诞生以来,辐射危害的传言就一直尾随,正因为其高龄的“寿命”,以至于国际国内都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体制来应对。因此表面上看,手机辐射要冲破重重“关卡”直接危害消费者,似乎并不容易。
一直以来,手机辐射安全均有国际辐射标准可依。目前,国际上有两大手机辐射标准,一种是美国标准,为1.6瓦特/千克;一种是欧洲标准,为2.0瓦特/千克,而我国采用的是欧洲标准,主要是为了照顾国内的主流手机,多为产自欧洲的GSM产品,辐射值较大,所以标准值较为宽松。一般来说,手机辐射值只要控制在标准值以内,对人体都处于“基本安全”状态。
手机上市前,还有工信部在严格把关。每款通过入网检测的手机,必须经过工信部辐射值检测认证,并会在产品说明书内标明。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手机都符合国家标准,这是毫无疑问的。”
3G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淘汰了大批高辐射值的2G产品,因此,发展大趋势也越来越安全。CDMA,GSM已经更新换代,前者辐射值持续下降,而后者演变为WCDMA,安全性能也大幅提升。不过,3G时代的CDMA辐射值仍低于WCDMA。
危险,源于理论架空
尽管应对体制如此老练,可国际形势却愈来愈紧张。去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承认手机辐射可能致癌;12月底,韩国初步通过标注手机辐射级别法案;而上个月,印度又首次出台手机辐射标准,强制下架超标产品经过多年的流派纷争,手机辐射致癌的命题至今没有定论。项立刚表示,目前的舆论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为医学界,主流观点为“可能会致癌”;一派为科学界,由于缺乏系统的调研数据观察,大部分认为“可能不会致癌”。而大部分消费者就成了“外人”,立场一直拿捏不定,只能看着两拨儿人舌战。
首先是辐射标准值存争议。由于两大界理论的“架空”,如何界定标准值就成首要问题。是不是手机辐射低于了该标准值,对消费者身心就不会产生影响?如果不是,那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些问题至今统统没有答案。项立刚表示,因为缺少长期调研数据,目前很少有人能对该问题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长时间地接受辐射对身体是有害的。”
对此,笔者连线了工信部通信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理论上来说,凡是经过入网检测的手机,不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质”的影响,但潜在的危害难以消除。她认为,手机辐射的危害程度与微波炉,乘坐飞机差不多,在生活中要完全规避,基本不太可能,最好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而在医学界,关于手机辐射的“口水战”每年都要打一次。目前,国内医学界多数为“中间派”,即手机辐射“可能会致癌”。解放军309医院放射科医生对笔者表示,长期被手机辐射,可能会引发头疼等不适现象。但癌症多为综合因素造成(如脑癌,肿瘤等),纯粹因手机辐射而造成的癌症病例非常少。还有医学专家表示,手机辐射会对人体的生育机能造成危害。因为精子,卵子在形成过程中比较脆弱,可能会因辐射产生DNA病变。
未来,辐射形势在加剧
进入3G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火爆程度掩盖了“手机辐射”所带来的时局恐慌。对于消费者来说,却似乎走入了一个“迷魂阵”,其关键就在于,我国恰恰没有对手机辐射施行分级计划。还有一个表面的假象,那就是3G产品的辐射值在持续走低。
时代已变,风靡一时的GSM高辐射手机,在如今超速的“新陈代谢”面前,瞬间走向了没落,这是不是代表了我们的辐射境况在逐渐好转?通信观察家项立刚表示,针对手机辐射问题,尽管国家出台的政策非常严格,但通信发展速度之快永远难以预料。
十几年前,国内采用的还是1G、2G技术,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可达几公里;而现在进入了3G时代,基站频率降低,数量急剧增多,辐射距离相对在缩小。另外一个变化来源于消费者自身,以前手机的主要功能局限于打电话,大多时间处于待机状态,仅仅在其寻找信号时,会产生部分辐射。而现在不同了,上网、电影、游戏等功能一经开发,消费者可能会每天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与手机打交道,辐射危害程度一直在加深。
项立刚认为,手机辐射危害程度有三个核心标准:功率、距离、时间。三个标准中,除了功率在日益变小,其他两个标准的演变都对消费者不利,尤其是在时间上。从这些变化来看,手机辐射形势正在严峻化。
此外,一些真正对消费者无害的电子产品却在被遗忘。项立刚表示:“长时间打电话,最好使用固定或公用电话。”但事实的情况是,消费者往往为图一时方便,把手机当成了第一通信工具。单从辐射角度而言,固定电话采用的是无线电波传输,对人体的危害要比手机小得多。
综合上述因素,项立刚表示,欧洲的辐射标准值发展到现在,已经略显宽松。并且2W/kg这个数字是否科学,目前还存在“安全黑洞”。他认为,“手机辐射”命题是一个长期数据调研任务,可能持续十年,二十年,“就像一颗子弹打来,你不是马上就死了一样”。按照当时的特殊背景,国际上只是公认这个标准值之内的手机辐射对人体不足以造成危害。但目前来说,还缺乏“板上钉钉”的依据。
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众多消费者都认为,不管“辐射致癌”理论是否成立,前方总有一道关卡在保护自己,那就是辐射标准值。而事实的情况是,无论手机辐射会产生何种后果,消费者都得自己担着。
通过卖场走访笔者发现,手机消费者对于“辐射”的理解,基本还是一片“蛮荒”。笔者抽样采访了30名消费者,其中多为21—27岁的年轻手机用户。统计数据很令人惊讶,只有6%的用户会把“辐射值”作为主要的选购标准;20%的用户认为手机辐射根本不会致癌;还有87%的用户根本不知道辐射值标明在说明书内。
在采访中,消费者通常会把手机辐射与微波炉,电视机等辐射联系起来,觉得属于生活的一部分,没必要过于紧张,而对手机辐射致癌的言论,多半是选择半信半疑。虽然知道自己有一些不良的使用习惯,也经常一再将就:做到少用,但要不用,死都做不到。
认为“手机不会致癌”的消费者主要是没感觉到身体有不适:“用了这么久,也没感觉怎么样啊。”而当笔者假设“手机致癌”真的成立时,几乎百分之百的消费者都表示,一定会改掉不良习惯,甚至不用手机。
国际标准值目前处于“架空”状态,调查数据表明,在“手机辐射”问题变严峻之时,消费者仍旧没把自己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项立刚表示,系统的调研数据未出来之前,谁都没有资格保证,在标准值之内的手机辐射是“绝对安全”的。由此看来,一道道安全“关卡”并不能彻底地保证消费者免受辐射。所以事实上,偏好“临阵磨枪”的手机消费者,目前不仅不安全,而且还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