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66811
  • 博文数量: 255
  • 博客积分: 5000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2811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0-06-09 13:29
个人简介

IT业行者,行者无疆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55)

文章存档

2011年(121)

2010年(134)

我的朋友

分类: IT职场

2011-05-18 14:03:20

前不久,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和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联合发起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2002年度ERP软件产品测评”揭晓,只有六家厂商完全通过测评,另有十一家厂商的ERP产品勉强通过测试,其余厂商的产品统统遣返。———不下500家公司打出了ERP厂商的旗帜,为什么优选率这么低呢?  

  ERP幻象  

  “只有面向企业的产品才能挣钱”,当这条真理被发现后,中国的软件开发商们大梦初醒,纷纷把目光聚集到企业用户身上,推出了形形色色的企业管理软件。凭着高超的“市场策划”能力,管理软件市场立刻被炒作得炙手可热。没有产品没关系,凭着漂亮的DEMO,照样可以将自己打造成实力雄厚的专业厂商。行业内短期内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管理软件提供商”。  

  喧嚣的吵闹掩盖不了行业的真相。在管理软件虚假繁荣的背后,反映的是厂商的急功近利。以ERP为例,尽管ERP在中国盛极一时,但优秀的ERP产品乏善可陈,有些ERP厂商甚至没有自己的生产制造系统,没有几家厂商的产品敢标价50万元以上,几个简单的运行界面,加一个数据库,如何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革命?  

  所以说,尽管现在市场上号称能够提供ERP软件的数以百计,但真正有专业精神的、为公众认可的厂商还是不多。尤其是能够真正称得上是“管理软件专业提供商”、拥有完整的企业管理软件产品线的更是寥寥可数。  

  在各种力量的冲击下,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变幻无常,国产软件要和洋品牌抢高端市场,洋品牌要大小通吃,中小品牌要发战乱财,各怀心思,但都矢志不移。  

  补课进行时  

  品牌竞争、战略争夺、宣传战,最后呈送给企业用户的,还必须得是优秀的产品。有见于此,国内的管理软件厂商们在亮出旗帜后,背地里正悄悄地给自己补课。  

  补课自然是从国内软件厂商最薄弱的环节———产品线开始。为了充实产品线,许多ERP厂商追求速成,开始热衷于打造联合阵营。希望通过OEM的方式,快速将自己塑造成全线ERP厂商提供商。先是金蝶收购了开思,后有用友购买了汉康的PM(最近又从Baan手里买来另外一个更大的“制造系统”),金算盘携手香港集信ERP,神州数码迎娶了鼎新……大家都在OEM,希望通过购买、兼并、合作等资本手段快速充实自己的产品线。  

  但对于这种打强心针的补课方式,已有资深人士发出疑问。首先是这种合作是否具备坚固的基础。用友购买了汉康的产品,买的是使用权还是版权?如果是两三年的使用权,那么两三年以后怎么办?汉康作为一个在台湾发展已逾10年的专业厂商,似乎不可能轻易将自己的产品和前景拱手相让。分析人士认为,用友和汉康的合作,应该认为是各自的战略过渡,用友通过汉康充实产品线,带动全线产品销售;汉康通过用友抢占市场,赢得知名度。  

  购买或兼并这种市场手段用在独立产品上或有成效,但用在ERP身上成效如何,却很值得怀疑。众所周知,ERP是一个整体的、联动的大型系统,制造系统又是ERP的核心模块,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制造系统采用第三方的产品,它能否和原有的子系统很好地兼容?此外,如果双方的合作在一定时期后宣告结束,那么已购买产品的用户怎么办?谁来解决维护和升级的问题?  

  在此次通过测评的厂商中,新中大虽然名气并不算大,但它的i6系统———国际财务软件、制造管理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工作流程管理软件6大子系统算得上是完整的整体企业解决方案。新中大提出的“经济资源联盟体”概念,很准确地把企业竞争中心从个体转向群体这种变化反应出来。  

  该补哪些课?  

  补课首先得有谦虚的态度。如果一味地依赖购买别人的产品,对别人的产品挑挑拣拣,一面以广告宣传为利器,宣称自己拥有完整的产品线,对弱势群体———用户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用户购买企业管理软件,耗资巨大,购买的不单是产品本身,更有后续的服务和升级。企业选择一个软件厂商,很大程度上就将前程和腾飞的希望寄寓于斯,如果软件厂商连自身产品的融合问题都没解决就急于上市“摇钱”,未免让后来者齿冷。  

  补课的同时要兼顾渠道建设。管理软件分销和服务渠道的建设同样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用友、金蝶、新中大已经在展开渠道争夺战。在硬件领域,联想背景的神州数码确实有渠道优势,但硬件和软件、桌面软件和管理软件之间的渠道并不互通,是完全不同的渠道体系。如果躺在硬件渠道上吃管理软件的饭,恐怕会大失所望。台湾厂商鼎新、汉康、艾一、天心、普扬、锐众等,为了得到渠道,不惜卖身或者把自己包装成了内地公司,可见渠道之重要。  

  软件业是人才造就的行业,补课的同时要锻炼出一支素质过硬的、有凝聚力的队伍。某某从开思跑到和佳去了;某某从用友跑到金蝶去了;某某从利玛出来自立山头。这样的故事虽然可能被传为创业者的美谈,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软件企业凝聚力不够。想想看,当技术骨干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之后,双方的产品怎么会不受到个人风格的影响?  

  补课的同时要审慎地找市场切入点;补课的同时要选好市场,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小企业身上,一味靠低价取胜,也不可有了一点成绩,就叫嚣要和ORACLE、SAP抢高端市场。殊不知,不大不小的中端市场最大。有分析显示,如果按照大型、中小型和微型企业三类划分,国外企业构成比例为5:3:2,而国内企业的构成为1:3:1,高端市场与国际相差30%,而中端市场对于管理软件提供商意味着60%的市场空间!所以中端市场是重要的。  

  此次“制造业信息化工程2002年度ERP软件产品测评”给忙于补课的软件厂商们敲响了警钟:部分管理软件厂商不仅要补课,而且要用心去补。如果只是做做样子,那就要延长补课期,否则就不给你发牌照。据悉,此次ERP软件产品测评是很基础的,主要还是针对产品的功能模块和运转状况进行评价,这一关都过不了,怎么上前线为企业服务? 
阅读(40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