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s: http://hi.baidu.com/snownight/blog
自Android开源以来,引起了嵌入式行业一股热潮,很多嵌入式开发者表示对Android有很强的兴趣,并下载Android源码进行编译和移植。Android源码的巨大(repo下来,大概2G)给人以Android相当复杂的错觉。本文从Android编译系统的角度,让大家了解Android其实也是很纯真的。
Android编译系统(build system)集中于Android源码下的build/core下,在Android2.2中,共有56个*.mk文件。另外还有一些shell脚本。可谓相当庞大,为什么google将它的编译系统弄的如此复杂庞大呢?在build/core下的build-system.html中有以下讲述:
1.Multiple Targets
2.Non-Recursive Make
3.Rapid Compile-Test Cycles
4.Both Environment and Config File Based Settings
5.Object File Directory / make clean
基于以上目标,google Android开发人员将Android build system做成了现在的样子。在android.git.kernel.org上可以看到android build system作为一个项目一直在更新,因此,对于其编译系统的维护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项目。为了实现Android在除ARM平台(x86、mips甚至一个全新的架构)上移植,必须深入了解Android编译系统。
这几天又恶补了一下Makefile的规则,以下是摘自的一段,强烈推荐对Makefile感兴趣的同学读一下,好像有PDF下,叫做《跟我一起写Makefile》可以加深对编译过程的了解。Linux有了make工具,就可以藐视Windows的Visual Studio的IDE了。
Makefile的规则:
target ... : prerequisites ...
command
...
...
target也就是一个目标文件,可以是Object File,也可以是执行文件。还可以是一个标签(Label),对于标签这种特性,在后续的“伪目标”章节中会有叙述。
prerequisites就是,要生成那个target所需要的文件或是目标。
command也就是make需要执行的命令。(任意的Shell命令)
这是一个文件的依赖关 系,也就是说,target这一个或多个的 目标文件依赖于prerequisites中的文件,其生成规则定义在command中。 说白一点就是说,prerequisites中如果有一个以上的文件比target文件要新的话,command所定义的命令就会被执行。这就是 Makefile的规则。也就是Makefile中最核心的内容。
正如上面作者所述,上面是Makefile中最核心的内容,Android编译系统符合GNU make的标准,当然这也是Android 编译系统最核心的内容。
Android编译系统的架构:
分析Android编译系统,你会发现,Android编译系统完成的并不仅仅是对目标(主机)系统二进制文件、java应用程序的编译、链接、打包等,而且还有包括生成各种依赖关系、确保某个模块的修改引起相依赖的文件的重新编译链接,甚至还包括目标文件系统的生成,配置文件的生成等,因此Android编译系统具有支持多架构(linux-x86、windows、arm等)、多语言(汇编、C、C++、Java等)、多目标、多编译方式。这些目标和结构决定其架构也很重要。
Android编译系统集中于build/core下,几个很重要的*.mk文件如下:
main.mk(主控Makefile)
base_rules.mk(对一些Makefile的变量规则化)
config.mk(关于编译参数、编译命令的一些配置)
definations.mk(定义了很多编译系统中用到的宏,相当于函数库)
Makefile(这个Makefile特指build/core下的Makefile,此文件主要控制生成system.img,ramdisk.img,userdata.img,以及recorvery image,sdk等)
Binary.mk(控制如何生成目标文件)
Clear_vars.mk(清除编译系统中用到的临时变量)
Combo/linux-arm.mk(控制如何生成linux-arm二进制文件,包括ARM相关的编译器,编译参数等的设置)
Copy_headers.mk(将头文件拷贝到指定目录)
分散于各个目录下的Android.mk(控制生成局部模块的源码,名称所需头文件路径,依赖库等特殊选项)
Build/envsetup.mk(编译环境初始化,定义一些实用的shell函数,方便编译使用)
以上几个主要的文件,可以按照社会分工打一个比方:
Main.mk是总统,是老大,承担了很多工作。
Makefile是副总统,辅佐老大Main.mk
Base_rules.mk是交警,让不规则的东西,变得规则。
Config.mk是省长,规定了各个人民群众该如何行事
Definations.mk是图书馆管理员
Binary.mk应该属于村长了,规定每个人该如何行事
Clear_vars.mk应该属于保洁公司的工人吧
Combo/linux-arm.mk应该属于社会公民了,他决定自己该如何去做
Main.mk主要包含如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 SHELL设置
2. 编译环境配置
3. 编译环境检查
4. 包含必要的宏
5. 根据make参数设置编译时的变
6. 包含需要编译的Android.mk
7. 设置编译系统Target:prerequisites 控制整个编译流程
下面对上面几点进行必要解释:
有了前面对Android编译系统架构的分析,如果需要修改Android编译系统,就可以不至于盲目找问题,修改代码了。今天分析下main.mk,看它能为我们Android编译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自己定制我们的Android编译系统。
Main.mk的第一句就根据ANDROID_BUILD_SHELL来包裹编译系统用到的Shell,如果我们不想使用bash,而想使用sh,那么就可以在它前面写上ANDROID_BUILD_SHELL := /bin/sh,或者在build/envsetup.sh中添加相关定义。
定义完SHELL之后,就是对MAKE_VERSION的检查,然后定义了默认的编译目标droid!
如果我们敲入make之后,不加任何参数,默认的目标就是droid。注意虽然后面的include $(BUILD_SYSTEM)/config.mk写在默认目标droid依赖之后,但其和之后的语句都是要执行的,这是Makefile的语法决定的。
后面会include config.mk cleanbuild.mk对编译系统进行必要的配置。后面就是对编译环境的检查,包括是否大小写敏感、路径检查、java版本检查、javac版本检查。Android对编译环境的检查如果符合条件,在下次编译的时候,不会再次进行检查。
检查完版本之后,会包含进definations.mk,如前所述,definations.mk中定义了很多编译系统中用到的宏,这些宏在编译时需要经常调用,因此在编译的很靠前的阶段,就将之包含了进来。
然后就是针对make时传入的编译类型(eng user userdebug showcommands等)进行编译配置,这些配置会影响到最终编译目标所包括的模块。对于eng user userdebug sdk win_sdk tests等编译目标的区别,读者可以通过查看main.mk的代码找出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同。此处略去部分部分不重要的内容,直接跳到Ifeq($(SDK_ONLY),true)处,大概368行附近,这个判断语句一直到这个语句块结束,都是对subdirs变量的设置,subdirs变量决定了哪些子文件夹最终被编译。
在后面的subdir_makefiles变量的设置,决定了哪些Android.mk被编译。紧接着include $(subdir_makefiles)就会添加所有这些Android.mk文件的依赖。这其中包含了droid的依赖,后面我们会发现。
然后就会根据这些Makefile,找出所有需要编译的模块(module),以及进行必要的分类(eng_MODULES/debug_MODULES/tests_MODULES等、modules_to_check/modules_to_install等),用以区别对待。
紧接着是定义了一系列的隐含目标:prebuilt、all_copied_headers、files、checkbuild、ramdisk、systemtallball、userdataimage、userdatatarball、bootimg、droidcore等。最重要的一点,是会发现droid依赖于droidcore,而droidcore依赖于
droidcore: files \
systemimage \
$(INSTALLED_BOOTIMAGE_TARGET) \
$(INSTALLED_RECOVERYIMAGE_TARGET) \
$(INSTALLED_USERDATAIMAGE_TARGET) \
$(INSTALLED_FILES_FILE)
正是这几个依赖项,控制着整个android的编译。
阅读(165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