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3-01-08 10:19:21
本文於昨天發表在《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話詞說」專欄,見報標題是「周董快嘴諷千年歪風」。
說起周杰倫,縱然是已過巔峰,但他推出的新歌,常常仍能氣勢如虹。就說近期的一首《公公偏頭痛》,其中一個MV,是聖誕才發佈到You Tube的,到筆者寫這篇稿子的一刻,點擊率已超過二百二十萬,按「喜歡」者也逾萬八人,「不喜歡」的只千七餘,可見人們還是很關注周董。
一說起周董,自然難忘數年前叱吒一時的「中國風」,可是去年卻是「江南風」更勁,其風橫掃全球,「中國風」有點望塵莫及。現在周董唱的《公公偏頭痛》,製造的據說是「宮廷嘻哈風」,不知能不能一挽「中國風」的頹勢。
看看聽聽《公公偏頭痛》的MV,有可以笑一笑或扮識笑的戲謔畫面,也有簡單得來尚不會太快聽得厭倦的旋律,自然也有周董式的不求大家聽得清楚的快嘴說詞。這可以說是讓大家各取所需。但對於筆者而言總不免疑惑,既然連國語人都頗慨嘆不知周董的快嘴說詞說唱些甚麼,那歌詞的存在意義是甚麼?聽周董說唱跟聽韓國歌或者洋人的嘻哈有分別嗎?大抵都是聽「音樂」,人在唱甚麼毫不重要。由此也想到,粵語人為何這樣執着於歌詞要啱音?周星馳那種「少林功夫好,好好嘢,少林功夫勁,係好勁……」之類的唱法永不獲接受。
筆者只想到一種解釋,粵語聲調多,粵語人因而對字的音調特別敏感,也因此對歌詞的啱音與否非常執着。然而,記得在七十年代初,香港人還在唱「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著花籃上市場……」又或「平安夜,聖善夜,萬暗中,光華射……」,八十年代,這種歌就不大「准」唱了。看來粵語歌一旦進入過「啱音」歌的輝煌時代,就沒法回頭折返。
回說周董的《公公偏頭痛》,它的歌詞的存在意義,相信是閣下有興趣的時候可以找來一看,但不看也不相干。
向來習慣了香港流行音樂的那種「詞大過曲」,《公公偏頭痛》的歌詞無論如何總是想看看,何況這詞似乎有點借古諷今,既講太監弄權也講書生十年寒窗後高中了也未必濟事:
「公公他偏頭痛,說銀兩不夠重……公公他污很兇,那軍餉被掏空,後宮有佳麗三千,卻不能碰!……我是個窮秀才,中狀元考進來,卻一直狀況外,被宦官所陷害。那公公的人脈遍五湖四海,大內的高手壞,砸朝廷的招牌。……我是個窮秀才,說道理明黑白,在朝中如塵埃……不畏當權派,上奏摺硬著來,那公公站起來,整個人快氣壞!」
詞的重點就只這幾段,其他的快嘴說詞諸如「……吹幾頁刺客列傳我淡定背誦……我進京趕考,免不了學而時習之的搖頭晃腦,東方的琴棋書畫比西方有情調,彈琵琶古箏……老子我讀了老子老聃出關逍遙……」等都只是點綴,用以一顯方文山的豐富文史知識罷了。嗯,詞中MV中都有琵琶,卻絕不是「有琵琶的流行歌曲」。
這些重點詞句之中,先點出貪與污,然後是鷹犬滿佈,人脈深廣。在華人社會內,像是任何時候俱可以找到能對號入座的人。然而,詞人也只是這般輕輕一點,不批不判,讓大家嘻哈嘻哈一下,也就像不知甚麼風般輕輕吹過,吹過後景觀依然。
比起全盛時期的「中國風」詞作,方文山寫這首《公公偏頭痛》已不刻意求技法的精巧玄奧,淺白如話。方的粉絲可能覺得失去了些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