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1-10 07:48:02
負責錄音製作工作的李振權,原來十歲便已去了美國,生活了十多年,在加州大學半工半讀電子及電腦工程,四年的課程用了五年的時間修畢。學成後,很想回香港看看,雖然連有沒有親戚在香港也不知道,但想到香港畢竟是自己種族的地方,發展事業應該容易一點,再加上很多人都說香港的生活多姿多采,於是便與同學一起回來香港玩玩。李振權說:「本來打算在香港逗留幾個月就回美國的了……」
李振權由於本身也愛玩音樂搞流行樂隊,偶然在Anders Nelsson的The Melody Bank認識了麥偉珍。那時麥偉珍是在The Melody Bank負責廣告歌的創作的。
李麥二人經過初步了解,就很投契。而在那個時候,麥偉珍已經很不願意再做廣告音樂的創作,正如趙潤勤所說:「麥偉珍不是音樂工匠。」麥偉珍說,那時他經常跟客戶不和,因為許多客戶對音樂都只是略通皮毛,卻又不懂裝懂,經常提出許多無理的錯誤的要求。除了廣告音樂意念受到許多不懂音樂的人所限制和操縱外,作品不能夠灌唱片,是麥偉珍最不甘心的。故此,李麥二人心中,也早存有自己搞創作和製作的計劃。
「相識是偶然」,對於麥偉珍也可用得着。據趙偉健說,他當初是不大懂音樂的(不等於不喜歡),中學畢業後,在母親的支持下,搞一些匹頭批發和零售的生意。有幾次,趙偉健都見到一位顧客來揀選衣料,一次,該顧客還挽着一匣好像樂器似的東西,好奇一問,再聊起來,便由陌生人變成朋友。原來那個顧客就是麥偉珍,那時他在黑天鵝夜總會彈琴,需要制服,便走到趙偉健的店舖揀選衣料。相識後,趙偉健經常跟麥偉珍上黑天鵝,聽麥偉珍和樂手玩音樂,初時,趙偉健覺得很沉悶,但很快覺得麥偉珍是個難得的音樂人,當得知麥偉珍的抱負後,趙偉健也是十分贊成和支持的,加上趙也算是剛出社會做事,他覺得能夠把這個理想達成是很有挑戰性和很有意義的。
麥偉珍、李振權、趙偉健三人,在一次電影廣告製作的試音中,認識了趙潤勤,發覺彼此都有共同理想,於是四人正式在1982年尾組織法安利製作公司。不過,法安利成立初期,仍然是做廣告音樂創作的,因為,他們畢竟是要吃飯的,也需要一定的財力基礎才能邁向理想的。不久,他們以借貸的方式,搞獨立製作了。
趙潤勤說:「當初,我們不是計劃搞《少女雜誌》的,而有一個更大的目標。但當時看到本地真正的青春歌手實在沒有,而那些所謂青春歌手,只是年紀上的青春,絕不是思想和衣着上的青春,故此希望先發掘一些真正的青春歌手。
最初,我們嘗試去酒廊找尋新歌手,但發覺都不符理想,因為我們想選一些懂事的乖的和有健康生活圈子的。後來,我們也在許多朋友的幫忙下,去過很多學校物色,挑選了近一百多人,最後才決定選用陳慧嫻、黎芷珊和陳樂敏的。事實上,到學校找人時,也很不方便,有些人會懷疑我們的背景和動機,加上,為那百多人租錄音室試音,已花了我們不少金錢。錄製《少女雜誌》時,幸好陳慧嫻、黎芷珊、陳樂敏三人都很聰慧,肯學肯做,但所耗的錄音室時間也達170小時,以每小時300元的時價計,光錄音便用去五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