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8-02-15 09:16:19
結語
不管是嚴肅音樂還是流行音樂,其當前的面貌跟阿多諾六十多年前寫這篇〈論流行音樂〉的時候,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而當年的阿多諾也肯定對東方的中國音樂缺乏認識和了解。
但我們確是還可以看到,到今天,大部份的流行音樂產品,仍然是傾向標準化、跟風,而作用方面,大多數產品也只屬社會融合劑。
另一方面,音樂裡的「細節與整體無關」,卻未必是壞事,尤其是當明白到中國音樂傳統可以很鼓勵人們介入音樂裡,改動其中的細節,就會明白,音樂文化是可以有很多可能性的。這種介入音樂的情況,現在是更多地出現在流行曲裡,只緣科技進步,掌握了相關的新科技,民眾就可以把一首歌曲左刪右改。至於沒能全神貫注地去聽音樂,則不僅是欣賞流行音樂才有的問題,只是在流行音樂領域裡非常常見罷了。與其上綱上線以此批判流行音樂,不如為大家指出比較理想的途徑去欣賞和接近音樂。
最後,提出兩個問題:
其一:我們除了慶幸居然可以有像達明一派的特例,在流行音樂商業機制裡找到發聲的空間,不甘生產社會融合劑,那麼有沒有辦法讓這些特例增加,使特例變成常例,使之產生更多「使我們可以追求世界可能成為的樣子」的流行歌曲?
其二:受西方強勢文化殖民的影響,現今香港音樂人普遍無根。也只不過是半世紀前,香港音樂人都有深深的根,根植在嶺南的民間音樂土壤裡,甚至用的還是工尺譜,誰知事隔五十多年,就可以變成這種模樣。這狀況肯定是病態的,但如何改變這種病態的狀況呢?
兩個問題都是頗難解決的,簡單而言,第一個問題,也許我們首先要研究一下造就達明一派的社會與商業環境,才能回答,而理想目標乃是努力締造與之相類的社會與商業環境。第二個問題,也許我們先要去帶出一股音樂上的「尋根熱」,這病態的狀況才開始有扭轉過來的一天。
附註:
1. 本文所據的版本是收於由John Storey編的《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 Reader》,Prentice Hall ,1998。
2. John Storey編寫《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n Introduction》的中譯本《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頁165,台灣巨流,2003。
3. 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頁63~65,中國文聯,1995。
4. 郭平《古琴叢談》頁103,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5. 葉明媚《古琴音樂藝術》頁146,商務印書館,1991。
6. 莊永平《琵琶手冊》,頁322,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7. 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韵》,頁16~19,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8. 唐樸林《人民音樂》評論版2007年9月號頁60。
9. 同2.,頁165~166。
10. 要想聆聽西方古典音樂唱片而能非常專注,方法也不是沒有,其中一個辦法是預先讀讀有關作品的解說,明白作品裡每個音樂主題的作用及其在曲中的演變過程,而聆聽的時候,須邊聽邊對照這作品的總譜,俾能時刻「見到」作品裡每個聲部演變!
11. 黃志華《粵語流行曲四十年》,頁75,三聯,1990。
12. 同11.,頁76。
13. 洛楓《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頁94~95,牛津大學,1995。
14. 計紅芳《香港南來作家的身份建構》,頁47~49,中國社會科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