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7-05 14:14:46
在唐代,皎然因為善詩而很有名望,有個和尚帶了一首詩去拜會他。皎然指着那首題為《御溝》的詩說:「這句『此波含聖澤』裡的『波』字不妥當,應當修改。」和尚一聽,竟生氣起來,拂袖而去。這個和尚也是善寫詩的,所以皎然估計他離開後不久一定會再回來,於是就拿筆在手心寫了個「中」字,微微握着手來等待。那僧人果然又回來了,說:「我想把它改為『中』字,怎樣?」皎然把手展開讓他看,於是二人立即成了好朋友。
為甚麼「波」字不好,改為「中」字才穩當呢?
理由是這詩是要歌頌皇恩浩蕩的。「波」字只能表示皇恩像水波一樣。水波是變化無常的,又是表面的,人們讀了好像覺得是在諷刺皇帝哩!改為「中」字,就能說明皇恩的深厚、久遠,甚至可以澤潤千里。
詩文創作,得失常常未必能自知,或者說是未必能立刻自知,找別人看看,是有好處的,不過,像上面那位和尚,一聽到「意見」,就立刻不悅而去,實在當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