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68161
  • 博文数量: 178
  • 博客积分: 2547
  • 博客等级: 少校
  • 技术积分: 1764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08:27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78)

文章存档

2014年(2)

2013年(2)

2012年(2)

2010年(19)

2009年(26)

2008年(69)

2007年(20)

2006年(38)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02-23 16:23:34

  导读:
  贺宛男:再融资要讲公德
  皮海洲:行情被恶性圈钱的炮弹击中
  笔夫:审视平安浦发增发风波 谁背叛了中国牛市
  桂浩明:市场为何拒绝套利
  水皮杂谈:谁该对这个市场负责任
  谢百三:中国股市三怕
  李志林:"再融资门"对市场的四大拷问

  贺宛男:再融资要讲公德
  再融资是判断股市走向的一块试金石。
  股改前,市场向有"遇配必跌"、"增发猛于虎"的说法。股改后特别是2006-2007两年情形大变,一听某公司将增发(哪怕是传闻),股价立马涨停。可如今风水似乎又转了过来,中国平安高达1600亿的公开增发预案,把市场吓了个半死,浦发银行拟融资400多亿,更是未闻其声,先闻其跌。
  试金石试出的还是这句老话:牛市供股锦上添花,熊市供股雪上加霜。虽说现在还不能认为是熊市,但进入中级大调整则是公认的事实。
  问题是,股改前圈钱再狠、股价再跌也同大股东无关,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既然大小股东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股价跌小股民痛、大股东痛、整个市场都痛,再融资就不再是某一家公司的事,而是整个市场的事,对再融资公司来说一定要讲市场公德,大公司尤其如此。
  首先是再融资的"量"。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截止2月20日,已有44家上市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累计融资额2600亿元,平均每家60亿元;而2007年全年不过190家公司实施再融资,融资总额为3940亿元,平均每家21亿元。再融资频曝"天量",显然是调整市道难以容忍的。
  其次是再融资形式。目前主要有四种: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和发债(包括公司债、可转债、分离债等)。从市场反映看,公开增发最不受欢迎,迄今"破发"的绝大部分是公开增发,平安、浦发更成众矢之的。为什么?一则公开增发融资额巨大,对市场抽血明显,今年44家拟再融资公司中,公开增发不过平安、美的、招商地产、特变电工四家,可募资额高达1760亿元,占全部拟融资额的比重达67.7%;二则全部是现金、且绝大部分要小股东承担,大股东很少承诺参与增发;三则增发价高,与定向增发按董事会公告日股价为基准不同的是,公开增发按招股书刊登日股价为基准,后者定价要比前者高得多。
  可转债附设权证方式(即分离债)也不受欢迎。如近期采用该方式的中国石化、上港集团表现都不好,特别是中国石化,募集期间股价连跌,并因此拖累大盘。主要原因也是募资额巨大,仅中国石化一家分离债就发了300亿元。
  尽管在调整市道,大部分定向增发公司还是广受追捧。如本周四提出定向增发3.2亿股、募资近20亿的ST雅砻,周四、周五接连两天涨停; (四川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行情被恶性圈钱的炮弹击中
  上周的行情被浦发银行恶性圈钱的炮弹所击中。上周一、周二在新基金获准发行、9家基金专户理财资格获批、券商大型集合理财重新开闸等利多消息的刺激下,股指走出大幅上升的走势。但上周三在浦发银行增发融资400亿元的利空传闻打压下,股市行情急转直下,当日浦发银行跌停,大盘急跌97点。而上周四浦发银行的澄清公告证实了浦发银行募资计划的存在,浦发银行当日再次大跌5.98%,大盘盘中一度大跌114点。
  行情在浦发银行恶性圈钱传闻下走出水火两重天的走势实属正常。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一直都是中国股市的恶习。而股市则成了唐僧肉,上市公司争相得而食之。股市成了上市公司的提款机。对于这种圈钱行为,投资者无不闻风丧胆。是股改给了投资者一颗定心丸。在股改之初,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股改让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与大股东的利益及上市公司的利益保持一致,因此上市公司将不再存在圈钱行为。但今年1月中国平安推出的1600亿元的恶性圈钱计划,无情地粉碎了这种说法,而如今浦发银行的400亿元再融资又进一步证明了圈钱是中国股市的顽疾,并没有因为股改而发生改变。
  这种圈钱行为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是致命的。它不仅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仍然走在重融资轻回报的老路上,使中国股市难有投资价值可言。更重要的是这种恶性圈钱行为将很快就抽干中国股市的最后一滴血。一家中国平安融资1600亿元,一家浦发银行圈钱400亿元。按照这样的血盆大口,中国股市又有多少钱不被抽完。中国股市的资金,中国平安圈得,浦发银行也圈得,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圈得。因此,面对上市公司的恶性圈钱,新基金获准发行、基金专户理财资格获批、券商大型集合理财重新开闸等这样一些利多消息又算得了什么?再多的股市利好,也难敌上市公司恶性圈钱这一重拳。
  不仅如此,上市公司的恶性圈钱行为是对价值投资理念的沉重一击。不论是浦发银行也好,还是中国平安也好。这些恶性圈钱的公司,其实都是股市里的蓝筹公司,也是中国股市里最具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然而,面对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恶性圈钱行为,大蓝筹股变成了大地雷股,把投资者炸得人仰马翻。如此一来,这股市还有值得投资的股票吗?
  因此,上市公司的恶性圈钱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做多热情,这也使得股市的走势变得迷茫起来。对于目前的沪深股市来说,叫停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恶性圈钱行为才是当务之急。只要这种恶性圈钱的行为继续存在,中国股市就难有安宁的日子。(华夏时报)
笔夫:审视平安浦发增发风波 谁背叛了中国牛市
  平安与浦发增发所引发的争议再次涉及到了股市伦理的领域。在监管者与投资人无法对其合法性提出相反意见后,市场企图再次从其合理性和伦理层次对其提出挑战。然而,在资本市场,利益永远是决定人行为方式的最后决定因素,如果没有人能够阻止其利益取得的途径,平安与浦发的增发将进行下去。
  平安与浦发增发风波说明,内部人股东与普通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没有停止,各方面仍然没有在市场中找到能够协调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尽管这个公约数实在是再明白不过,那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各方不能在股东利益方面取得一致说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或者证券投资人的利益再次从一致走向阶段性背离。
  中国证券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背离情况。历史的经验证明,当两者利益趋于一致的时候,市场就会趋于和谐;但是当两者出现背离的时候,股市就会大幅下跌。
  另外一对矛盾在于个别公司的非理性行为与整体市场的理性判断之间的矛盾。一些公司完全从自身看似合理的要求出发提出增发方案,但是却根本不顾及该方案可能对整个市场所产生的影响。这就好比道路上存在许多快速行驶的车辆,如果驾驶者均以自己是正常行驶为理由,毫不顾及其它行驶的车辆,如果这些车辆行驶的方向一致,其正常行驶不会互相干扰,但是在出现方向性交叉的地方,你仍然是不管不顾,则完全可能与其它的车辆发生碰撞,从而引发大的交通事故。
  融资是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如果上市公司在融资时明显超出其需要而且不能向投资人充分说明融资所能给股东所带来的回报,那么这样的融资便可以定性为恶意融资,也称之为圈钱行为,圈钱行为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几种主要恶行之一。特别是在股市的初创阶段,圈钱行为司空见惯,对上市公司的信誉造成巨大损害,并且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利用长期处于低效率状态,股市主体利益严重背离。
  股权长期分置的状况曾使得这种背离放大和长期化。由于同股不同权,流通股股价的涨落在大部分情况下与大股东利益关联度偏低,所以两个利益主体由于制度上的偏差而长期游离,直至股权分置改革的来临,事情似乎发生了变化。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一段时期,两个利益主体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一致,正是这种一致性和对未来一致性的预期促成了股市两年大牛市的形成。然而这种局面并未像预期的那样持续下去,从平安抛出1600亿元融资案那天起,这种一致性就已经消失了,大小股东之间同床异梦的局面再次形成。
  大股东在股价走高之后的融资冲动说明,某些利益主体贪婪的心态没有消失。他们在充分享受牛市成果的同时,没有顾及其它利益主体的需求。
  将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此次融资定性为圈钱一点都不为过,首先从中国平安的情况来看,在募集资金使用并不明朗、没有可以向投资人充分说明的项目、而且无法向投资人说明投资回报等情况下就贸然抛出1600亿的融资方案,不仅根本没有顾及到对整体证券市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无视现有股东的利益,也许内部人股东掌握更加确切的信息,对募集资金使用有充分的把握,但问题是,作为中小股东凭什么就对内部人股东寄予最充分的信任?
  再说浦发银行的情况,如果仅仅从补充资本充足率方面来加以考虑,浦发银行融资额度最多100亿元就足够,然而,浦发行竟一次性抛出了300亿元的融资案,这怎么能不使人认为公司是在进行恶意融资呢?尤其是在金融股股价被市场无限推高之后,使得恶意融资的说法更具可信度。
  如果要消除市场的这种认知,那么公司所需要做的就是,向市场充分说明,公司是如何保障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的。如果真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公司在抛出融资计划之前,是否需要与小股东就投资进行充分的沟通与说明,并且取得一致性的意见?然而,对于这些公司,他们不屑于去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他们的理念之中,内部人股东的家长意识依然没有消除,在这种理念之下,股东利益最大化如何保障?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利益主体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的求证,而找不到这种最大公约数的证券市场还谈不上是成熟的证券市场。(华夏时报)
桂浩明:市场为何拒绝套利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如何化解"再融资门"压力
  李志林(忠言)
  这次中国平安、浦发银行引出的44家上市公司欲增发2599亿元的"再融资门"事件之所以让多数大蓝筹股价下跌了30%-50%,之所以对指数造成这么大的杀伤力,是因为这些年来广大投资者都被"大蓝筹"在"投资价值"旗号下的高估值泡沫所忽悠了。明明境外成熟股市"大蓝筹"的市盈率只有12-13倍,而沪深股市偏给"大蓝筹"以"流动性溢价",新股发行价市盈率就在三四十倍甚至九十多倍,上市后平均市盈率高达四五十倍;明明A+H股的股票A股股价高于H股的1-2倍,但基金就是乐意恶炒"大蓝筹"并在其中"抱团取暖"。其目的是让新的"大蓝筹"以高价首发和高价大比例增发,并让大小非在解禁时卖一个好价钱,反正基金炒大盘股用的是基民的钱。
  为了有效地减轻"再融资门"和大小非巨量解禁以及红筹股回归对市场的冲击力,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对二级市场"大蓝筹"挤泡沫,进行合理估值,以一年期银行利率(4.14%)的倒数为基准,即24倍平均市盈率。对不分红或少分红的"大蓝筹"给以更低的市盈率估值。届时,看它们还有没有像现在这样狮子大开口式的圈钱冲动。目前大蓝筹30倍左右的平均市盈率能否再下降20%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第一个冲击力是大小非和配售股解禁。此前人们已看到中信证券、中国神华、中国人寿、中国银行限售股解禁后股价走势的疲软,2月27日和3月5日还可看到招行23.7亿股和平安3.5亿股解禁后的股价颓势。今年大小非解禁的市值约有3.2万亿(仅银行股就有5400亿),相当于目前流通市值的三分之一。盘子迅速扩张,市盈率必然会下降,这也是盘子更大的H股的股价明显低于A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个冲击力是大盘股再融资引发市场"用脚投票"。仅仅中国平安和浦发银行的再融资就令大盘股连下几个台阶,一旦中国人寿、中国石化和工商银行、地产股和周期性行业股相继再融资,大盘股更将大幅跳水。
  第三个冲击力是市场主力和广大投资者主动实行战略转移。近期基金和广大投资者在恶性大扩容中正在进行自我缩容,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弃大盘股,从中小盘股;淡化业绩,强化题材;放弃"白马",捕捉"黑马";不求指数涨,只求个股赢。紧紧把握三高概念股(高增长、高逆转、高预期)、创投概念股、注资整体上市机会股、自主创新概念股这四大外延式成长性主题,于是,在"再融资门"压力下的股市,每天照样都在讲述精彩的春天的故事。在4500点时,有41%的股票比元旦前的5261点还上涨了10%。中小盘股上涨,提升不了平均市盈率,而大盘股下跌,却有效地下降了平均市盈率。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增发香饽饽为何成了烫山芋
  王利敏
  本周三开盘不久,走势历来稳健的浦发银行居然一个劲地往跌停方向蹿,午后果然被牢牢地封在跌停板上。于是近来已大幅下跌过的金融股跌风再起,和该板块联系密切的地产股龙头快速跳水,已经走稳的大盘也再度大跌,周五再度跌破年线。
  正常的融资原本是股市最重要的功能,如今为什么一听到某某股票要融资,市场居然如此恐慌?其实近几年来相当多的个股都先后搞了增发,市场的反应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本轮牛市以来的再融资曾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因为刚刚股改后,投资者依然未走出熊市的阴霾,对增发怀有恐惧感。但当人们发现许多公司增发后注入了优质资产,公司业绩大增,逐渐不再对增发感到恐惧。
  第二阶段:由于众多搞了增发的企业,增发后股价大涨,投资者从怕增发变成强烈希望自己持有的股票增发,而且一旦发现哪家公司将增发,马上在第一时间追涨买入。
  第三阶段:看到投资者喜欢增发,不少公司开始打起如意算盘,乘机圈钱。一是手中没有好的项目,也要巧立名目搞增发。二是增发的价格高得出奇。前者使增发后的资金用途不能像先前那样导致企业业绩快速增长,后者使众多参加增发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屡屡被套牢。如振华港机增发价为29.08元,目前的市场价为19.68元;万科A的增发价为31.53元,目前的市场价为23.99元;中信证券的增发价为74.91元,目前的市场价为62.35元……上述这些业绩相当好的公司股价都跌破了增发价,遑论业绩一般般的公司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很多公司尚未增发,股价已深度跌破增发价,增发计划不得不搁浅。
  第四阶段:某些上市公司不管投资者愿不愿意,自说自话地制定出天量融资计划,逼投资者就范。其最典型例子是中国平安的天量融资计划,其特点一是天量融资达1600亿元;二是天价增发;三是融资的用途至今仍然"保密"。难怪方案推出之后,其股价持续暴跌。
  由此可见,曾经是香饽饽的增发如今变得人见人厌,实际上是不少增发企业自己做坍了牌子。再融资的目的原本是买进、注入优质资产,且增发价格、增发的融资额都很为投资者考虑,目前已演变为公司为了自身做大做强向股市"狮子大开口"。也就是说,增发对于持股股东而言,已经从原先的"我要增发"变成了"要我增发",自然会引起投资者的强烈反感。于是,增发股从原来闻增发大涨变成闻增发大跌。
  如今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明显,在目前市场资金面不很充裕的情况下,由于有些公司动不动就天量、巨量融资,一是大盘不堪承受,二是圈钱之风越刮越猛。据报道,自从平安提出融资计划后,已经有44家公司提出了2599亿元的融资计划。而且随着众多公司的年报相继公布,各种各样的融资计划将扑面而来。而从资金面看,即使近期被市场寄予厚望的4家基金,规模也只有近400亿元,而平安的1600亿元额度需要16家新发基金。
  股市是投资大众的股市,对于一个资金严重不足的市场,目前最需要的是大盘的"雪中送炭",而不是个别公司的"锦上添花"。因为一旦大盘塌方,结果将是覆巢之下无完卵。
  耐人寻味的是,当融资圈钱愈演愈烈之际,至今居然没有个权威的说法。难道股市已经演变为谁都可以任意圈钱的场所了吗?
  (本文作者为知名分析师)
  市场为何拒绝套利
  桂浩明
  再有一个多月,五粮液权证就要行权了,以目前五粮液的股价、约定的行权价和行权比例看,权证存在10%以上的套利空间。这也就是说,现在买入五粮液权证并持有到期行权,再将所得到的正股卖出,可以获得超过10%的收益。当然,其前提是五粮液正股届时还能维持目前的价格。人们一般把这种基于以当前市价为基础而设计的操作称之为套利,考虑到未来股价存在不确定性,所以严格地讲,这只是一种准套利。
  不管是套利还是准套利,相对于大盘来说,这种操作的风险是比较低的,就以五粮液权证来说,10%以上的套利空间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个"安全垫"。从理论上说,在未来1个月中,只要大盘的跌幅不超过10%,同时五粮液正股的走势保持与大盘同步,现在买入五粮液权证应该是很合理的。其中的套利机会是很清楚的,无须怎么动脑筋就可以看出来。但迄今为止没人对此感兴趣。也就是说,大家都无视这样的套利机会。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人们并不看好后市,即便未必认为大盘未来1个月内会下跌10%,但还是认为市场缺乏操作的价值,以冒大盘波动的风险来获取可能存在的10%的收益,无论怎么说意义都是不大的。这种状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去年下半年市场上出现过两次较大的套利机会,一次是马钢部分权证的行权,还有一次是中国铝业购并包头铝业。当时在理论上都很容易计算出在行权与购并中存在很大的套利空间,但如果谁去做了,结果是只赔不赚。马钢正股在权证行权前开始连续下跌,中国铝业同样在购并实施前后大幅回落。很显然,投资者拒绝参与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家更关注的是这种获利空间能否稳定维持,在这背后体现出来的则是对后市的担忧。
  写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信息传播速度很快,特别是投资者在获取公开信息上不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这时如果市场上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套利机会,一定要当心。原因很简单,既然大家都看到了机会,却没人愿意去抓,这多半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从去年的马钢权证到现在的五粮液权证,它们曾出现过或者现在仍然显现出的套利机会之所以不为投资者所看好,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投资者对后市不乐观。实际上,关注权证套利机会的通常是一些较细心同时也是较理性的投资者,这批人的市场悟性应该是较高的,他们面对套利机会毫不动心,这是一个值得其他还在二级市场频繁操作的投资者认真思考的现象。
  对于股市运行趋向的判断,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细微的迹象来作为参考。譬如过去人们就把股票跌破发行价作为大盘见底的一个标志,事实上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而现在看来,一个明显存在的套利机会却没人去抓,恐怕也是一个信号,它提示的是大盘短期内仍难以好转。在这个意义上,投资者未必要去关心五粮液权证会怎么走,但留意这个权证折价率的波动是有意思的,毕竟它会向人们提示市场未来的走势。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短信之中看后市
  文兴
  如今每到节庆之际,手机短信就会大行其道,原来盛行一时的贺年卡现在不太有人用了,再早些年,人们还在用传呼机就是"拷机"来传达节日的祝愿,如今"拷机"也鲜见使用了,让人感叹这世界的变化真快。
  进入2008年几乎没有多少日子,原本让人们放心的股市变得令人不安--重要点位连连失守,经常上涨的股票变得经常下跌,跌得股民苦不堪言,只能自我嘲笑--过年收到的手机短信也常常带有调侃的味道,如这样一条新年祝愿:"都说是天变暖,岂料冰天雪地?都说是大牛市,谁知暴跌探底?都说是冬天,可是立春已到。都说是没有行情,但愿涨势再起!"
  有一位证券公司研究所的朋友发来的祝愿短信也很风趣:"祝你像中国石油那样越活越年轻,去年48,今年24!"这叫"穷"开心。临近春节,我国南方遭遇了少见的冰雪天气,各种交通"冻住",股市也不好,此时也有朋友发短信给我:"幸福的最新定义--床上无病人,牢里无亲人,手中无股票,京广线上无熟人。"哈哈,一对照,发现自己也成不了"幸福"之人。这些短信反映出的是股市的疲软以及股民的无奈。
  还有把雪灾与股灾巧妙写成对联的:"飞机火车汽车样样停开回不了家,A股B股H股个个狂跌过不好年。"入木三分地描写出股民的无奈。的确,在春节前一个月内,先是股市暴跌,后是冰雪冻住了半个中国,鼠年头上就来了一个下马威--别是个"输年"?行情与大多数机构年底年初的预期大相径庭,股民无心恋战,投资者的脆弱心理在贺年短信中显露无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接近冰点的股民之心出现了微妙的变化,2月5日的那根大阳线创出有史以来的单日涨幅达8.13%,说明市场对极度悲观的心理作出了自己的反应。其实,基本面也在悄悄地变化,从元宵节的短信看,股民们的情绪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借电影《集结号》调侃,少了些许怨气:"自从集结号一吹,整个股市熊集结,半个中国雪集结,京珠高速车集结,机场车站人集结,全国百姓心集结,今天汤圆也集结,衷心祝愿好运也集结!"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我们在春节和元宵节收到的短信都体现出一种情绪,反映了不同的心情,不过,股民的心情与股市行情演变是密切相关的,借助自己的体会,也能踏准股市的脉搏。
  (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
  新行情需要新智慧
  陆水旗(阿琪)
  股市投资要获得成功离不开三个要素--投资的意识、投资的胆略和投资的智慧,如果把这三个要素分解在最近几年的股市行情中,2006年行情检验的是投资者的投资意识,2007年行情考验的显然是投资者的投资胆略,2008年行情考验的可能是投资者的投资智慧。
  尽管近期股市走势有些飘忽,但关于行情的基本基调还是很清晰的,也是所有投资者基本认同的。一是虽然目前行情处于调整状态,但行情整体仍处于牛市的大框架中;二是牛市的主升浪在2006年、2007年已经演绎完毕,仍处于牛市的框架内,但主升行情已经结束,这预示着后期相当长时间内的行情基本格局是行情温度仍存在,但整体上涨与下跌的空间均有限。维持行情温度的是牛市惯性思维下仍会有许多投资者留在市场上继续"倒腾",尤其是在2007年股民大扩容以后。涨跌空间有限,加上大家的"倒腾",行情的基本格调也就有眉目了,那就是起落无序、震荡无常,即人们常说的区域性震荡。在波段性的区域震荡行情中,做对了节奏,利润加倍,做反了节奏,"亏损乘二"。所以,在这样的行情中,要获得好的收益,哪怕是保本收益,没有点投资智慧是不行的。
  在区域性震荡中"倒腾"的行情格调注定了后市行情内容将很少有价值驱动的成分,更多的是崇尚行情热点,即概念性行情会层出不穷,这在当今市场已被美名为"主题投资"。将来行情少有价值驱动的原因在于,央企整并可能会带来数十宗甚至更多的巨量增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越积越大的大小非减持、公司利润增长幅度减缓等共同抑制后市已经不可能再复制2006年、2007年那样的盛景。没有了价值驱动,但市场中数量庞大的投资者又要继续"倒腾",行情重心只能转向概念,这可能非常类似于也是刚经历了股民大扩容、刚结束牛市主升浪之后的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期间的行情格局。
  所幸的是,今年行情的概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年报题材、季报预期、灾后重建、医疗改革、电信重组、购并重组、资产注入、节能减排、家电下乡、创投概念、奥运概念、资产重估等等,名目繁多。但对于众多投资者来说,多未必是好事,因为多则乱,乱则容易犯晕乎,一晕乎就容易搞乱了操作的节奏,操作节奏一乱,则很容易被"亏损乘二"。因此,尽管后市的操作机会繁多,但操作上要真正获得收益,没有点智慧是不行的。
  行情格调是维持于一定温度下的区域震荡,行情内容错综复杂,实际上是一次行情结构与投资者阵营大洗牌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智慧者其乐无穷,茫然者必然痛苦加深。不信去问问那些成功或失败的老股民,他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上海证券报)
 
水皮杂谈:谁该对这个市场负责任
  2008年1月20日,水皮在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今日关注》中谈创业板时表示,创业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主板市场上大盘蓝筹在创业板推出之际也不断海归、不断再融资,从而形成主板和创业板争夺资金的恶性融资竞争。
  现在看来,创业板还没有推出,但是主板市场的再融资竞赛却已拉开了序幕。1月21日,平安公布1600亿的再融资方案,2月21日,浦发银行(39.98,-3.25,-7.52%,吧)声明承认正在制定再融资方案,热心的媒体统计目前已经公布的再融资额已达2658亿,而去年全年才2800亿。
  第一财经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时问水皮,上市公司再融资不是正常的吗?水皮的回答是,正常的事情如果选择的时机和场合不对,也会变成不正常的事情。同样处在调整周期,香港联交所一个月没有发一只新股,而沪深股市不但新股照旧,而且再融资也紧锣密鼓,这就是不正常。
  事实上,在市场弱势的情况下,霸王硬上弓其实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1月21日,平安宣布方案,上证指数当天破位暴跌266点,第二天再跌355点,仅仅两天,指数就从5200点跌到4500点。在市场层面引起巨大恐慌,逼迫管理层匆忙之中推出救市措施。而平安自身的股价也因此而一路狂泻,从110元的平安连续下跌至70元左右,跌幅近40%,市值蒸发3040亿,而和前期高位的149元相比,则被腰斩,市值蒸发更是高达6080亿。
  平安股价的暴跌影响市场,蒸发市值,损失最大的还不是上市公司,而是平安的上万员工,尤其是期权即将到期的高管们,眼看着自己的财富缩水一半,心头痛,备受煎熬,更遑论市价追入的员工,真金白银灰飞烟灭。投资者以脚投票,再融资规模也就自然削减,原来平安12亿股可融1200亿资金,现在按市价顶多不过800亿,如果说平安的融资项目真的需要1200亿,那么现在的结果也绝非上市公司所愿意看到的,换句话讲,在这个游戏中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如果说平安再融资要做的是件正确的事,那么选择的时机就是错误的。在一个错误的时机做一件正确的事,后果可能比在一个正确的时机做一件错误的事更可怕。
  浦发银行同样如此,虽然具体方案未定,但400亿的再融资规模已经在市场流传,结果是三天暴跌超过20%,股价从50元的市值直下40元,市值蒸发435亿,而如果从高点计,市值蒸发则为800亿。
  那么,我们这个市场会不会由于融资和再融资崩溃呢?
  理论上讲,只有市场低迷导致融资失败IPO停止,不存在融资导致市场崩溃的结果,但是理论上的事只能在成熟市场的背景下才有意义,就像香港市场一样。而在内地市场则不一定适用,更何况我们的市场是一个处在全流通转化过程中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
  全流通是股改的结果。应该讲,股权分置改革是一场制度革命,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很重大,从制度层面看,股改已经完成,但是从市场层面看,只有全流通平稳过渡之后才算大功告成。因此,2008年和2009年的市场有相当的特殊性,管理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全流通对资金的需求急增,因此,必须控制IPO和再融资的规模以保证市场的平稳。此一时,彼一时,2007年的扩大海归分流流动性过剩、平抑股价过快增长的策略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
  金融股的"融资门"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股权分置改革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并不能自然推进公司治理,更不能化解大小股东的矛盾和高管与股东的利益冲突,法治环境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是仅有愿望就可以的,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再融资的管理条例必须尽快出台,否则,基本没有门槛的增发必然走向滥发,从而摧毁这个市场。
  实话实说,身在这个市场,每一个利益攸关者都应该对这个市场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投资者要讲理性,上市公司要讲回报,管理层要讲规矩,资本市场是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地方。一味索取而没有休养生息,再多的资源也会枯竭,5年大熊市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 (华夏时报)
谢百三:中国股市三怕
  中国股市三怕--恶性圈钱、 "大非"解禁和额度管理
  --兼谈宏观经济的其他热点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本周股市先扬而抑,几乎要冲关了,但又在后三天残酷地跌到年线(4466)之下,理论上将一年来的几千万投资者一网打尽。
  (一) 美国经济继续走弱,拖累各国
  经济数据显示,美国费城地区制造业活动持续萎缩,使美国经济前景又蒙上了阴影。从各种研究报告看,美国这次次贷危机的危害、影响是相当大的。我的一位在香港中国银行()就职的博士生(为该支行首席研究员),认为它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对金融市场造成混乱的最严重事件。危机的冲击和蔓延跨越了金融现货市场及衍生品市场,跨越了国界及金融机构,美、英、欧各国只是被动地应付市场发生的问题,能否控制它的危害度,至今还完全没有把握。
  而且美国政府在支持宏观经济与美元之间,实际上只能选择宏观经济,采用了十分坚决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率一降再降,而货币发行不受节制,这就造成了黄金、石油及部分有色金属、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但美国房地产市场由于供过于求却步步冷却,英国房地产市场也于2006年底紧随其后,已经下跌了一年多--这对两国经济影响都很大。而美国经济在世界上权重最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都是较大的。
  中美两国股市有很大的不同点。2007年美国股市跌了一年,中国股市却涨了94%,但中国股市一旦走成弱势,人们在心理上就会很敏感,也会受美国股市拖累。
  (二) 中国CPI高启,但未见新的强力调控
  本周一,凤凰卫视来复旦大学采访,我们已估计到中国CPI在7%以上。

  这对很多投资者都是有压力的。因为物价涨,央行就会加息、加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之投放,而额度管理会盯得更紧。
  但事实上,这次通胀创几年来新高后央行至今没有大的动作。据悉,他们考虑到,这是由于春节加之雪灾等节日和突发因素所致。各大机构周二获此消息后,立即拉抬银行股、地产股,整个大盘一度走出向上填补4818--4891大缺口的态势。甚至有人乐观地看5400点了。
  (三) 浦发、平安要圈钱,大盘蓝筹均遭殃
  本周三,股市高开低走,最后大跌97点,将中国股市重拾雄风的梦一下子打碎了。追其根源竟是业绩很好的浦发银行()将增发新股,市场传闻将圈钱400亿。这几乎等于要步中国平安()之后尘。
  当晚,浦发银行有关人士解释了一番,有些含糊,但等于是承认了确有增发募资的打算,于是周四、周五浦发银行再大跌,一直跌到人们传言的增发股价40元一带。
  而中国平安原打算圈1600亿的"计划"被人们口诛笔伐后,据悉该公司依然不屈不挠地要圈钱,虽然计划缩减了些,他们的高层不畏劳苦地走访各大基金,阐述自己要募资收购国外的优质资产的理由。然而,这丝毫得不到基金经理与中小投资者的理解,反而给人竭泽而渔之反感。股价已从149跌到70多了,还要不顾股民死活地圈钱。没有钱就先等一等啊,急什么?恰值3月1日,中国平安将有远远大于它本身的8亿股流通股的大非、战略投资者股解禁上市。这就使得它更雪上加霜,跌了又跌。
  中国平安的领导层可能认为,不怕,香港的平安57--60港元,A股能跌到哪里去,实际上它就毫不留情地在跌,不断地去和香港股价接轨,香港股价也被拖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业绩好的股票是否都有这样的圈钱计划,那就糟了。"没问题的优质股就成了有问题的'炸药',有问题的垃圾股反而不会来恶性圈钱,成为好股",这就好像"文革"中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没文化的大老粗成了香饽饽,这岂非是黑白颠倒,好坏错位了吗,中国股市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运作。
  我们希望浦发、平安及一切上市公司"以人为本",以股东利益为上,在这弱势市场上,不要再干这种众叛亲离的蠢事了。
  (四)信贷控制仍很严,"大非"大量在解禁
  当前股市大盘下跌的另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货币政策极紧;二是"大非"和战略投资者的股票正在排队源源不断解禁上市。
  那个"著名经济学家"易宪容近来又对中国货币政策大放厥词,认为:"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达8036亿元,同比增长了2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如果按照这样的一个银行信贷增长速度,那么全年的银行信贷增长在达到10万亿以上。不仅无法保住央行信贷从紧的目标,而且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要达到2007年年全年银行信贷增长的3倍以上。"然后,以发指示的口吻说:中国经济形势没有变,"政府只能进一步完全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此人行径一贯有点怪,房地产很低迷的时候劝人别买房;现在居民房贷利息负担很重了,还主张再加息;企业资金极为困难了,有的倒闭了,有的甚至搬到东盟去了,还主张货币政策再从紧;此外,此人似乎从来不做股票,完全没有切身体会,笔者曾经邀请他在和讯网公开辩论,他也托故不肯)。
  实际上,1月份新增贷款8036亿元,是由于11--12月中国这么大个国家几乎处于没有新增贷款状况,新年贷款开闸当然有一个报复性增长。而且第一季度贷款额度为1.26万亿,当然早贷早收息,企业和银行都能早出效益!难道第一季度的额度放到3月31日去贷吗?实际上,目前中国各家商业银行仍被要求严格执行按季度控制的信贷增幅指标;监管部门甚至对银行逐月控制信贷增幅,设定月度增长指标,且必须逐月逐家落实这些调控政策。中国的第"四"大货币政策:额度管理,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威力--这对股市的影响是釜底抽薪的,很多上市公司和战略投资者由于从银行借不到钱,资金紧张,一定会抛股兑现,造成股市下跌。
  与此同时,中国"大非"正在源源解禁上市:2月1日大秦铁路(),2月27日招商银行(),3月份有中国平安,五粮液;四月份有工商银行(),中国铝业();5月有浦发银行,交通银行(),贵州茅台(),中国联通()等等,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反正2005年,我送你10:3的3股,现在该让我47%的"大非"上来了。你光想当时盈利吗?--你现在必须为"大非"上市买单。当年我们这么约定的。结果只有先跌一场了。有的可能起先想不急着变现的,如大秦铁路等,但股市一跌,立即有人蜂拥出逃,只好补跌,兴业银行()等似也有此现象。
  其实,这么多"大非"上市,上市公司暂时就甭另外再圈钱了。笔者早就指出:股权分置改革意义重大,就像果树嫁接,不嫁接,苹果永远长不大,但嫁接时,则树枯叶黄,大病一场,这种情况下怎么经得起狂风暴雨呢?上市公司在搞融资计划时,一定要注意到大非解禁这一点,否则投资者真受不了。
  (五) 警示
  在人民币升值的特殊历史时期,本来股市、房市是应该坚定向上的,而通胀是不可能发生的(日本当时从未出现通胀),然而,中国股市却提前大跌了。一是,中国有很多"大非",日本、韩国、德国及台湾省却没有;二是,他们绝不会对货币搞额度管理;三是,他们不会去理会、打压股市(只盯住物价);四是,他们也没有计划经济残余--投资饥渴症--大圈钱。
  年线已跌破两次,投资者要小心谨慎,耐心等待,精选个股,(有H股的A股要特别小心),控制好仓位,不要冒太大的风险,保存实力为上。还是巴菲特那句老话:"投资的第一条规则就是不要输钱,第二条规则就是不要忘记第一条规则。"
李志林:"再融资门"对市场的四大拷问
  正如春节前后最震惊香港的是"艳照门"事件一样,近期最震惊中国股市的则是"再融资门"事件。中国平安圈钱1600亿,浦发银行400亿,中石化300亿,招商地产80亿,仅一个多月,就有44家上市公司相继公布了再融资2599亿的恶性圈钱计划,预计还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竞相效尤,这不能不对市场各方发出严厉的拷问。
  第一,再融资要不要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要把握好"度";要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注重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不单求数量,更重在质量;重大决策必须经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反复论证,审慎而行。科学发展观的这些内涵不仅适用于国家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企业、金融、股市领域,同样也适用于再融资。如果说以前配股形式的再融资还强调科学发展观的话(如限定10配3了,两次融资需间隔一年以上,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须10%以上,配股价略高于净资产),那么,目前以高价大比例增发形式的再融资,则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例如,首发融资仅388亿的中国平安,上市不到10个月,就宣布增发1600亿,扩张3.12倍;又如首发融资仅40亿的浦发银行,增发却是400亿,扩张9倍。稍有点文化知识和经济金融常识的人都会从这一种一步登天、狮子大开口的行为中看出,这是"傻帽"、"败家子"在胡乱决策。
  第二,再融资的投资项目要不要强调回报率?
  许多上市公司的高管振振有词地说,再融资是绩优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需要和权利,是天经地义的市场化行为,目的是投资好项目取得好收益。
  话是没错,但是别忘了,投资是要讲回报率的。一是首发融资后,上市公司业绩是做得虽很漂亮,但是,不给投资者回报,反而要投资者再追加3倍和9倍的投资。如果此事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投资者定然惊恐万状,怀疑你的业绩是假的,吓得连本金都要抽回。二是你说再融资投资国外项目将如何有效益,根据到底是什么?国家对外投资公司投资美国黑石集团为什么半年就亏损近半?中信证券购买的贝尔斯登股权为什么在3个月就亏34%?4家QDII投资海外股市为何三个月就亏损30%?他们出去投资前不也都讲如何有胜算的吗?三是如果平安1600亿收购国外项目真的是万无一失,不如发1600亿企业债券或向银行贷款试试,如果你敢这么做,管理当局敢批,就表明此再融资是科学的;如果你只敢向不用还本还息的股市再融资,人们就不得不打一个问号!
  第三,化解"再融资门"压力从哪里下手?
  这次"再融资门"事件之所以让多数大蓝筹股价下跌30-50%,之所以对指数造成这么大的杀伤力,是因为这些年广大投资者都被"大蓝筹"在"投资价值"旗号下的高估值泡沫所忽悠了。明明国外成熟股市"大蓝筹"的市盈率只有12-13倍,而中国股市偏给"大蓝筹"以"流动性溢价",新股发行价市盈率就在三四十倍,甚至九十多倍,其上市后平均市盈率高达四五十倍;明明A+H股的股票A股股价高于H股的1-2倍,但基金就是乐意恶炒"大蓝筹",并且在其中"抱团取暖"。(四川金融投资报)
阅读(84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